crtzeng

Wednesday, August 31, 2005

當交易的標的不再是物

當社會開始分工後
個人難免有生產多餘之物
也有自己無法生產之物
人類便有需要以自己生產多餘之物
去換取他人之物
標的在於物,是為交易

最早的交易模式是直接以物易物
此種交易方法有許多缺點
串聯須求時難以交易,或須多次轉手
如甲須乙生產之物,乙須丙,丙須丁,丁又須甲時
不同時空間之交易無法進行
如有人春天收成,有人秋天收成,
但生產物不一定能保存,交易時已不新鮮
因此須要一種可長存的交易媒介
貨幣於是誕生,
從貝殼到金銀以至於銀票紙鈔...

從此得到貨幣便可以得到大部份貨物
貨幣也成了出賣貨品及勞務的標的
在能力所及範圍內
大家只想著要賺取更多的貨幣
即使自己一生根本不須要那麼多貨幣
來換取那麼多物資.....
一部份說是為了以備不時之須
這便是儲蓄的概念
當整個經濟圈內大家都想儲蓄時
問題便產生了!

一個人能儲蓄
代表他貢獻給社會他人的生產物資
大於他使用社會他人的物資
如果整個經濟圈內大家都能儲蓄
代表所有人的生產貢獻總和大於使用總和
這是不可能的,總和必須相等
因為如果物資過多被丟棄
沒有完成交易,不算成功貢獻給社會
也因此在每一個時段
總有人在儲蓄,有人在戶頭在縮水

當大家都想儲蓄時又不可能都儲蓄時
誰才能儲蓄成功呢?

對每個行業來說
在物資供應小於需求的階段
只要能增加生產者就能增加儲蓄
任何人只要肯作工都有工作

然而隨著科技進步
工業革命以至於資訊產業興起
少數工人可以借由機械
完成原先大量工人的工作
一位程式設計師一套好軟體可以無限複製
而取代所有同功能軟體的程式設計師

於是進入物資供應大於需求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低成本善行銷者
才能賣出產品得到貨幣
結果少數生產者攻佔了市場
把其他多數人的工作都作完了
成本高的人缺乏競爭力而失業
失業者只能減少消費
但還是得吃飯
基本生活費用不可能全免
手中貨幣逐漸交了出去
降低生活標準的同時
又進一步減少社會總需求
使更多失業者產生

而儲蓄者呢
因為他們不理性的過度鐘愛貨幣
勝於作為貨幣履約標的的物資
他們大量儲蓄
只願花其中一小部分來提高社會需求
卻不足以彌補失業者減少的社會總需求
惡性循環之下
貨幣將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不但失去交流的功能
更鉗制經濟活動...

要解決問題
其實在於如何讓有錢人銀行裡的貨幣
回歸當初目的-消費換取物資及服務
而非無限儲存
讓所有人終其一生的收支能平衡
而非貨幣借由繼承集中的過程世代之一

分配不均與不公的部份
造就了一堆錢幾輩子都花不完的富豪
也是兇手之一
但貨幣觀念的錯誤本身
本身就足以造成經濟崩潰...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